无机及分析化学i-买球的app软件下载

8875 人参与  2022-11-04 23:56:06    点这评论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一讲 化学热力学基本概念随堂测验

1、下列哪项物理量不是状态函数:
    a、热q
    b、热力学能u
    c、压力p
    d、温度t

2、下列哪项不是热力学标准态所要求的条件:
    a、纯气体的气压p为100 kpa
    b、溶液中溶质浓度c为1.0 mol/l
    c、温度为298.15 k
    d、固体为纯固体中最稳定的晶态

3、下列哪些物理量是状态函数:
    a、体积v
    b、热力学能u
    c、功w
    d、焓h

4、热力学是研究热和其它形式能量之间转化规律的科学。

5、当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与始终态有关,与变化途径无关。

第二讲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01随堂测验

1、

2、

第二讲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02随堂测验

1、下列物质中标准摩尔生成焓为0 kj/mol的是
    a、纯水
    b、石墨
    c、金刚石
    d、纯液氯

2、各物质的标准生成焓因反应方程式计量数的不同而改变。

3、

第三讲 盖斯定律随堂测验

1、一个化学反应如果分几步完成,则总反应热等于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2、标准摩尔反应焓的大小只取决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与反应途径无关。

3、自发的化学反应趋向于使系统放出最多的能量,所以焓变会影响反应的自发性。

4、

第四讲 熵与熵变随堂测验

1、下列过程中熵值减小的是
    a、碘的升华
    b、蔗糖溶解于水
    c、碳酸氢钙受热分解
    d、氨气与氯化氢反应

2、298.15 k时,冰、液态水以及汽态水的标准摩尔熵值s大小关系为:
    a、s(冰)>s(液态水)>s(汽态水)
    b、s(冰)    c、s(液态水)    d、三者相等

3、在任何自发过程中,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

第五讲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吉布斯(gibbs )自由能变随堂测验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热反应一定是正向自发反应
    b、熵增反应一定是正向自发反应
    c、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小于零的反应一定是正向自发反应
    d、δg < 0的反应一定是正向自发反应

2、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正向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a、δh < 0,δs < 0
    b、δh > 0,δs < 0
    c、δh > 0,δs > 0
    d、δh < 0,δs > 0

3、δg =δh − tδs表明gibbs自由能g是状态函数。

4、δg值越小,反应的倾向性越大,反应速率也越快。

5、

第3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一讲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随堂测验

1、用反应进度表述化学反应速率时,化学反应速率值不随选取的物种变化。

2、为了保证化学反应速率总是正值,对反应物化学计量数vb取负值,对生应物化学计量数vb取正值。

第二讲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随堂测验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反应活化能大于逆反应活化能,反应放热
    b、正反应活化能大于逆反应活化能,反应吸热
    c、正反应活化能大于逆反应活化能,反应不一定有能量变化
    d、正、逆反应的活化能大小不能确定反应的热效应

2、如果碰撞分子具有的能量大于反应的活化能时,该反应就能发生。

3、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4、化学反应过渡态的能量不仅高于反应物的能量,也高于产物的能量。

第三讲 浓度及压力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随堂测验

1、下列哪项因素不会影响影响速率方程中k的大小:
    a、反应物浓度
    b、反应物种类
    c、反应温度
    d、催化剂

2、通过初始速率法测得反应2a (aq) b (aq) = g (aq)的速率方程为v = k[c(a)]2[c(b)],则该反应为:
    a、一级反应
    b、二级反应
    c、三级反应
    d、四级反应

3、某温度下,可通过增大元反应a (aq) b (aq) = g (aq) f (s)中a的浓度来提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4、

5、反应半衰期为反应的固有属性,与反应物初始浓度无关。

第四讲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随堂测验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同一反应,升高相同温度,在低温区反应的速率提升较快
    b、对同一反应,升高相同温度,在高温区反应的速率提升较快
    c、对不同反应,升高相同温度,在低温区反应的速率提升较快
    d、对不同反应,升高相同温度,在高温区反应的速率提升较快

2、向某反应中加入催化剂,会导致下列现象变化的是:
    a、改变反应速率
    b、改变反应焓变
    c、改变反应方向
    d、改变反应限度

3、升高温度会提高所有反应的速率。

4、已知反应1的活化能大于反应2的活化能,若升高相同温度,则反应1的速率提升倍数 (选填“大于”或“小于”)反应2的速率提升倍数。

第4章 化学平衡

第一讲 化学平衡常数01随堂测验

1、下列关于化学平衡说法有误的是:
    a、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同
    b、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反应处于静止状态
    c、化学平衡状态的平衡组成与达到平衡状态的途径无关
    d、反应由刚开始到达成化学平衡状态所需时间与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关

2、调整下列哪项反应条件会改变标准平衡常数k:
    a、分压力
    b、浓度
    c、温度
    d、体积

第一讲 化学平衡常数02随堂测验

1、已知反应i与反应ii相加得到反应iii,则反应iii的标准平衡常数k(iii)等于:
    a、k(i) k(ii)
    b、k(i) - k(ii)
    c、k(i) * k(ii)
    d、k(i) / k(ii)

2、

3、

第二讲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随堂测验

1、根据反应商j 与标准平衡常数k的关系,可判定反应会正向进行的是:
    a、j > k
    b、j = k
    c、j < k
    d、无法判断

2、根据反应商j 与标准平衡常数k的关系,可判定反应会正向进行的是:
    a、j > k
    b、j = k
    c、j < k
    d、无法判断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4、标准平衡常数k越大,表明在标准状态下该反应进行的越完全。

5、化学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代数值越小,其平衡常数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6、转化率α也可用于表明正反应转化的程度,但与反应体系起始态有关。

7、

8、

9、

第三讲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随堂测验

1、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反应体系的平衡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2、

3、

4、

第四讲 压力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随堂测验

1、温度不变时,若增大反应容器体积,反应2a b (g) = g (g) f (g)的平衡将发生逆向移动。

2、温度不变时,压力的改变不会影响化学反应co h2o = h2 co2的平衡状态。

3、

4、

5、

第五讲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随堂测验

1、某反应在200℃时,k1=2.39,500℃时,k2 = 0.39,则该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小于零。

2、某温度下,反应2a b (g) = g (g) f (g)的标准摩尔焓变< 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3、若某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0,则可选用合适的催化剂使此反应正向自发进行。

4、

5、

6、

7、

第5章 原子结构

第一讲 原子结构发展史随堂测验

1、根据波尔理论,原子核外电子是在具有特定能量的轨道上运动的。

2、氢原子的线状光谱暗示能量量子化。

第二讲 微粒的波动方程随堂测验

1、以波函数ψ(n,l,m)表示原子轨道时,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ψ(3,2,0)
    b、ψ(3,1,1/2 )
    c、ψ(3,3,2)
    d、ψ(4,0,-1 )

2、3d轨道的磁量子数都有
    a、1,2,3
    b、0,1,2
    c、0, 1
    d、0, 1, 2

3、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表明,所有物质不能同时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

4、在求解薛定谔方程时,只有引入(n, l, m, ms)四个量子数求得的波函数才有物理意义。

5、在多电子原子轨道中,主量子及角量子数越大,轨道能级越高。

6、每一个原子中的原子轨道需要有3个量子数才能具体确定,而每一个电子则需要4个量子数才能具体确定。

7、n=5,l=2的原子轨道可表示为5p轨道,它共有3种空间伸展方向,最多可容纳6个电子。(错)

第三讲 氢原子的基态随堂测验

1、解薛定谔方程得到的波函数ψ(x, y, z)没有明确的物理含义,但|ψ|2具有明确的物理含义,表示原子核外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

2、电子云的黑点表示电子可能出现的位置,疏密程度表示电子出现在该范围的概率大小。

第四讲 氢原子的激发态随堂测验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只要n,l相同,径向波函数r(r)就相同
    b、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形与主量子数无关
    c、只要l,m相同,角度波函数y(θ,φ)就相同
    d、s轨道的角度分布波函数ys(θ,φ)也与角度θ,φ有关

2、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形与主量子数无关。

3、s轨道的角度分布波函数ys(θ,φ)与角度θ,φ有关。

4、p轨道的空间构型为哑铃形,哑铃的每一端代表一条原子轨道。

第五讲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图随堂测验

1、在19号元素钾中,状态能量高的是
    a、3s
    b、3p
    c、3d
    d、4s

2、主量子数为n对应的亚层轨道能量一定大于主量子数为n-1的亚层轨道的能量。

3、屏蔽效应及隧穿效应导致某些原子轨道能级交错。

第六讲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堂测验

1、若将氮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写成1s22s22px22py1,它违背
    a、能量守恒原理
    b、泡利不相容原理
    c、能量最低原理
    d、洪特规则

2、对于原子中的电子排布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按照洪特规则,每个电子层的电子容量为2n2个
    b、当轨道处于完全充满时,电子较稳定,故br(z=35)的电子排布为[ar]3d104s14p6
    c、原子中核外电子的分布是根据三规则、一特例得出的
    d、能量最低原理解决了电子在不同亚层中的排布顺序问题,而洪特规则解决了电子在简并轨道中的排布问题

3、能量最低原理解决了电子在不同亚层中的排布顺序问题,而洪特规则解决了电子在简并轨道中的排布问题。

4、基态原子中核外电子的分布是根据三规则、一特例得出的。

第七讲 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的关系随堂测验

1、今有一种元素,其原子中有5个半充满的d轨道,该元素是
    a、24cr
    b、29cu
    c、26fe
    d、32ge

2、外围电子构型为4f75d16s2的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是第六周期iiib族。

3、如果发现114号元素,该元素应属第七周期iva族。

第八讲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随堂测验

1、对钠、铝、磷、氯四种元素,随着原子序数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对ia族,随着原子序数增加,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加。

3、电负性反映了化合物中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大小。

4、原子半径、电子层结构和有效核电荷等影响了元素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以及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第7章 固体结构

第一讲 晶体结构特点与类型随堂测验

1、从外观上看,具有规则光滑表面的固体都是晶体。

2、晶体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内部微粒排列的周期性。

3、作为晶体的最基本结构单元,晶胞的形状与大小决定了宏观晶体的形状与大小。

第二讲 金属晶体与金属键理论随堂测验

1、金属晶体中的金属离子通过吸引自由电子联系在一起,所以金属键无饱和性与方向性。

2、同为金属晶体,cu、fe及zn的堆积方式各异。

3、由于核外电子结构不同,li与mg具有不同的导电机理。

第三讲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随堂测验

1、离子键的本质是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引力,故其无饱和性与方向性。

2、离子晶体的堆积类型受正负离子半径比的影响,与正负离子数比值无关。

3、bn、mgo及bao的熔点依次降低。

第四讲 离子极化与离子晶体随堂测验

1、离子的极化率与极化力均与离子的半径、电荷以及电子层结构有关。

2、碱土金属离子的极化力大小顺序为be2 >mg2 >ca2 >sr2 >ba2 ,所以碱土金属的氯化物熔点大小顺序为becl2> mgcl2>cacl2>srcl2>bacl2。

3、在水中,na2s的溶解性大于zns的溶解度。

第五讲 分子晶体、原子晶体与混合晶体随堂测验

1、虽然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中都存在共价键,但分子晶体的熔点通常都低于原子晶体的熔点。

第8章 定量分析基础

第二讲 误差与有效数字随堂测验

1、某水样经分析测得cl-含量(mg/l)为:115,123,122,115,125。求分析结果的rsd值为:
    a、0
    b、0.035
    c、0.039
    d、0.078

2、下列不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a、吸量管直径不均匀
    b、液相色谱分析中流动相不纯净
    c、分光光度法中波长不准确
    d、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颜色变化不明显

3、某溶液的c(h )=6.2×10-3mol/l, 则该溶液的ph为:
    a、3
    b、3.2
    c、3.21
    d、3.207

4、已知某分析天平可称准至±0.01mg,要使试样的称量误差不大于±0.1%,则至少要称取试样:
    a、20 mg
    b、200 mg
    c、10 mg
    d、100 mg

第9章 滴定分析概述

第一讲 滴定分析法概述随堂测验

1、下列各项叙述中哪一项不属于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要求:
    a、反应定量、完全
    b、反应物的摩尔质量大
    c、反应速率快
    d、具有合适的确定终点的方法

2、滴定反应较慢或难溶于水的固体试样适合选用以下哪种滴定方式:
    a、直接法
    b、置换滴定法
    c、间接法
    d、返滴定法

第二讲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随堂测验

1、kmno4溶液的浓度为0.01000 mol/l时,则t(fe2 / kmno4)的值(g/m l)是(已知:mfe=55.85):
    a、0.0005585
    b、0.002792
    c、0.005585
    d、0.0027925

2、下列哪些物质只能采用间接法配置标准溶液:
    a、h2so4
    b、na2s2o3·5h2o
    c、kmno4
    d、k2cr2o7

第三讲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随堂测验

1、有一邻苯二甲酸氢钾(c8h5ko4)试样,其中邻苯二甲酸氢钾质量含量为90%,其余为不与碱作用的杂质。若采用浓度为0.1000 mol/l的naoh标准溶液对该试样进行标定,欲控制滴定时碱溶液体积在20~30 ml 之间,则该试样称取量为:
    a、0.1~0.2 g
    b、0.2~0.3 g
    c、0.5~0.7 g
    d、0.8~1.0 g

2、滴定0.8560 g 草酸试样时,消耗了0.1011 mol/l kmno4 22.60 ml,草酸试样(杂质不与kmno4反应)中 h2c2o4· 2h2o的质量分数是:
    a、84.13 %
    b、33.65%
    c、67.30%
    d、60.10%

3、某一仅含na2c2o4和khc2o4的试样0.7860 g,需用20.00 ml 0.1200 mol/l 的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若用0.100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同样质量的样品,则需消耗naoh溶液多少毫升:
    a、20.00 ml
    b、25.00 ml
    c、30.00 ml
    d、40.00 ml

第10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第一讲 酸碱理论随堂测验

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判断下列哪些物质是两性物质
    a、
    b、
    c、
    d、

2、下列属于质子酸的物质是:
    a、po43-
    b、h2o
    c、hcl
    d、co32-

第二讲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与溶液ph值的计算随堂测验

1、已知h3po4的pka1=2.12,pka2=7.20,pka3=12.36,则共轭碱po43-的pkb1值为:
    a、9.32
    b、11.88
    c、6.80
    d、1.64

2、已知hoac的pka=4.74,计算0.15 mol/lnaoac的ph为:
    a、5.04
    b、8.96
    c、4.63
    d、9.26

3、已知nh3·h2o的pkb=4.74,计算0.15 mol/l nh4cl的ph为:
    a、5.04
    b、8.96
    c、4.63
    d、9.26

第三讲 缓冲溶液随堂测验

1、下列哪种溶液能够作为缓冲溶液:
    a、0.1 mol/lnacl和0.1 mol/l hcl
    b、20 ml 0.1 mol/lnacl和20 ml 0.1 mol/l nh4cl
    c、20 ml 0.1 mol/l ch3nh2和20 ml 0.15 mol/l ch3nh3 cl-
    d、20 ml 0.1 mol/lhcl和50 ml 0.05 mol/l nano2

2、有下列水溶液: (1) 0.01 mol/l ch3cooh (2) 0.01 mol/l ch3cooh溶液和等体积0.01 mol/l hcl溶液混合 (3) 0.01 mol/l ch3cooh溶液和等体积0.01 mol/l naoh溶液混合 (4) 0.01 mol/l ch3cooh溶液和等体积0.01 mol/l naac溶液混合 则它们的ph值由大到小的正确次序是:
    a、(1)>(2)>(3)>(4)
    b、(1)>(3)>(2)>(4)
    c、(4)>(3)>(2)>(1)
    d、(3)>(4)>(1)>(2)

3、欲配置500 ml ph=5.0的缓冲溶液,若选用6 mol/lhoac 34 ml,则需要加入naoac·3h2o的质量为:
    a、50.50 g
    b、15.26 g
    c、30.34 g
    d、9.20 g

4、如果用16.0 mol/l 氨水 420 ml,欲配置ph=10.0的缓冲溶液1.00 l,需加入nh4cl的质量为:
    a、23.23 g
    b、65.4 g
    c、92.91 g
    d、42.3 g

5、取50.00 ml 0.1002 mol/l的某一元弱酸,与25.00 ml 0.1002 mol/l naoh混合,将混合溶液稀释至100.00 ml,测得其ph为5.35,此弱酸的解离常数为:
    a、5.1×10-8
    b、1.76×10-5
    c、4.5×10-6
    d、2.6×10-3

第四讲 酸碱型体分布与 ph值的关系随堂测验

1、计算0.1 mol/l nah2po4水溶液的ph为:
    a、4.70
    b、1.97
    c、6.23
    d、8.90

2、写出nh4hco3在水溶液中的质子条件式:

3、写出nh4h2po4在水溶液中的质子条件式:

第五讲 酸碱指示剂随堂测验

1、甲基橙指示剂的实际变色范围为ph=

2、酚酞指示剂的实际变色范围为ph=

第六讲 酸碱滴定原理—一元酸碱的滴定随堂测验

1、用0.1mol/l hcl溶液滴定0.1mol/l naoh溶液时的ph突跃范围是4.3~9.7,用1.0 mol/l naoh溶液滴定1.0 mol/l hcl溶液时的ph突跃范围是:
    a、4.3~9.7
    b、3.3~10.7
    c、5.3~8.7
    d、4.3~8.7

2、用0.1mol/l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0.1mol/l的甲酸 (pka=3.75)时,最好应选用的指示剂是:
    a、甲基橙(pka=3.4)
    b、甲基红(pka=5.2)
    c、酚红(pka=8.0)
    d、百里酚酞(pka=10.0)

3、在下列四种酸碱滴定中,突跃范围最大的是:
    a、0.1mol/l naoh溶液滴定等浓度的hcl溶液
    b、0.1mol/l naoh溶液滴定等浓度的hac(pka=4.75)溶液
    c、1.0mol/l naoh溶液滴定等浓度的hcl溶液
    d、0.1mol/l naoh溶液滴定等浓度的hcooh(pka=3.74)溶液

4、酸碱滴定中选择指试剂的原则是:
    a、指试剂的变色范围与化学计量点完全相同
    b、指试剂应在ph=7.0时变色
    c、指试剂的变色范围大于ph突跃范围
    d、指试剂的变色范围应全部或部分落在ph突跃范围之内

5、可以采用naoh标准溶液对0.1mol/l苯甲酸(pka=4.21)溶液进行直接标定

第七讲 酸碱滴定原理—多元酸碱的滴定随堂测验

1、用0.1000 mol/lnaoh溶液滴定0.1mol/l酒石酸(pka1=3.04,pka2=4.37)溶液时,在滴定曲线上有两个突跃

2、用0.1000 mol/lnaoh滴定0.1mol/l的三元酸(pka1=2,pka2=6,pka3=12)溶液时,可直接滴定至酸的质子全部被中和。

3、用0.1 mol/l的naoh溶液能够分别准确滴定0.1 mol/l甲酸和0.1 mol/l硼酸的混合溶液。(甲酸pka=3.75,硼酸pka=9.14)。

第八讲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随堂测验

1、某碱样为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用hcl标准溶液滴定。先以酚酞作指示剂,耗去hcl溶液v1ml,继而以甲基红为指示剂,又耗去hcl溶液v2ml,v1与v2的关系:
    a、v1>v2
    b、v1=2v2
    c、2v1=v2
    d、v1<v2

2、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某含有naoh或nahco3或na2co3或某任意混合物的样品,若v1>v2>0,则溶液组成为:
    a、naoh
    b、nahco3+na2co3
    c、naoh+na2co3
    d、nahco3

3、下列物质中,常用作基准物质来标定naoh溶液浓度的是:
    a、h2co3
    b、邻苯二甲酸氢钾
    c、苯酚
    d、h2c2o4 ·2h2o

4、naoh标准溶液吸收了空气的co2,当以其测定盐酸的浓度,用酚酞指示终点时,测定结果将:
    a、偏高
    b、偏低
    c、不变
    d、无法判断

第11章 沉淀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第一讲 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随堂测验

1、溶度积常数不仅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有关,也与温度有关。

2、溶解度大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也一定大。

3、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但与系统组成无关。

第二讲 溶度积规则及应用随堂测验

1、
    a、
    b、
    c、
    d、

2、

3、同离子效应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增加。

4、分步沉淀法可用来实现混合离子的分离。

第三讲 沉淀滴定法随堂测验

1、
    a、
    b、
    c、
    d、

2、法扬司法常用的吸附指示剂是
    a、酚酞
    b、甲基橙
    c、荧光黄
    d、淀粉

3、

第12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讲 氧化数与还原氧化反应随堂测验

1、

2、

3、

第二讲 原电池随堂测验

1、下列关于原电池叙述正确的是:
    a、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b、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c、原电池的两极都是由两种活性不同的金属组成
    d、原电池的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2、
    a、
    b、
    c、
    d、

第三讲 电极电势随堂测验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2、
    a、
    b、
    c、
    d、

第四讲 nernst方程随堂测验

1、
    a、
    b、
    c、
    d、

2、

3、

第五讲 原电池热力学随堂测验

1、
    a、
    b、
    c、
    d、

2、
    a、
    b、
    c、
    d、

3、
    a、0.23 v ‍
    b、0.46 v
    c、1.31 v
    d、-0.23 v

第六讲 元素电势图及应用随堂测验

1、
    a、
    b、
    c、
    d、

2、

3、

第七讲 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及基本原理随堂测验

1、条件电极电势是指:
    a、任意温度下的电极电位
    b、任意浓度下的电极电位
    c、标准电极电位
    d、在特定条件下,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分析浓度均为1mol/l时的实际电极电势

2、

3、

第八讲 氧化还原滴定法-滴定曲线随堂测验

1、
    a、1.06 v
    b、2.12 v
    c、0.86 v
    d、1.56 v

2、
    a、一样大
    b、(1) > (2)
    c、(2) > (1)
    d、无法判断

3、

第九讲 氧化还原滴定法指示剂及高锰酸钾法随堂测验

1、

2、

3、

第十讲 氧化还原滴定法-碘量法随堂测验

1、i2可以作为基准物质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无需用其他标准物质进行标定。

2、间接碘量法滴定时,要在滴定前加入淀粉指示剂。

第13章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

第一讲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随堂测验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齿配体配合物中配体的数目等于中心离子的配位数
    b、配合物中配体数不一定等于配位数
    c、配位化合物一定是由内界和外界两部分组成
    d、不属于配位化合物

2、
    a、氯化四水·二氯合铬(iii)
    b、二氯化四水·一氯合铬(iii)
    c、氯化二氯·四水合铬(iii)
    d、二氯化一氯·四水合铬(iii)

3、
    a、3;br
    b、1; n
    c、4;k、br
    d、4;br、n

第二讲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理论-价键理论随堂测验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配位化合物中内界和外界以离子键结合
    b、中心离子的价层电子结构和配位体的性质决定内轨型或外轨型配位化合物
    c、价键理论可以解释配合物形成过程的能量变化情况
    d、杂化轨道类型决定了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2、
    a、平面正方形
    b、平面三角形
    c、正四面体
    d、四方锥

第三讲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理论-晶体场理论随堂测验

1、下列四种配离子,d-d跃迁能量最低的是:
    a、
    b、
    c、
    d、

2、配位化合物的d-d跃迁吸收光波长位于哪个区域:
    a、红外
    b、x-射线
    c、紫外-可见
    d、微波

3、晶体场理论认为,配位化合物中心离子与配位体是依靠静电作用相结合。

4、

第四讲 配位平衡及配位滴定法概述随堂测验

1、edta 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是按什么比例进行配合:
    a、1 : 4
    b、1 : 6
    c、1 : 2
    d、1 : 1

2、

3、

4、配位滴定时,有机配位剂比无机配位剂形成的配合物稳定。

5、edta可与任何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第五讲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随堂测验

1、直接与金属离子配位的edta型体是:
    a、
    b、
    c、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酸效应使my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b、共存离子效应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c、配位效应使my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d、各种副反应均使my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第六讲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随堂测验

1、用edta 直接滴定有色金属离子m,终点所呈现的颜色是:
    a、游离指示剂的颜色
    b、edta-m配合物的颜色
    c、指示剂-m配合物的颜色
    d、上述a b的混合色

2、配位滴定中,指示剂的封闭现象是由( )引起的。
    a、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不稳定
    b、被测溶液的酸度过高
    c、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稳定性小于my的稳定性
    d、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稳定性大于my的稳定性

3、金属指示剂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指示剂不稳定
    b、
    c、
    d、

第七讲 酸度控制及配位方式随堂测验

1、配位滴定中,定量滴定的必要条件是:
    a、
    b、
    c、
    d、

2、
    a、
    b、
    c、
    d、

3、采用配位滴定法测定铝盐中的铝含量时,在铝盐中加入过量edta,加热煮沸片刻后,再用标准锌溶液滴定。该滴定方式是:
    a、直接滴定法
    b、置换滴定法
    c、返滴定法
    d、间接滴定法

第15章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第一讲 色谱法概论随堂测验

1、基于分离为前提的分析方法是
    a、分光光度法
    b、色谱法
    c、原子吸收光谱
    d、红外光谱法

2、混合物实现色谱分离的依据是
    a、各组分极性有差异
    b、各组分沸点差异
    c、各组分分配系数差异
    d、各组分摩尔质量差异

3、通常分离检测高分子化合物的色谱方法是
    a、液固吸附色谱法
    b、键合相色谱法
    c、离子色谱法
    d、空间排阻色谱法

第二讲 气相色谱法随堂测验

1、在某色谱条件下,甲醇的保留时间为6 min,峰宽为0.3 min,则此时甲醇峰的理论塔板数是
    a、300
    b、6400
    c、600
    d、9600

2、色谱定量的主要参数是
    a、峰面积
    b、峰高
    c、保留时间
    d、半峰宽

3、理论塔板高度h与载气流速u之间的关系为
    a、h随u的增加而增加
    b、h 随u的减小而减小
    c、h随u的增加会出现一个最大值
    d、h随u的增加会出现一个最小值

第三讲 荧光法随堂测验

1、分子荧光光谱属于
    a、发射光谱
    b、激发光谱
    c、吸收光谱
    d、不确定

2、一种物质能否发出荧光主要取决于
    a、温度
    b、激发光强度
    c、分子结构
    d、溶剂极性

3、下列化合物中荧光效率最高的物质是
    a、硝基苯
    b、苯
    c、苯酚
    d、苯甲酸

第四讲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随堂测验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多用于( )分析。
    a、金属元素
    b、非金属元素
    c、惰性元素
    d、所有元素

2、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器的主要作用是
    a、将试样中待测元素全部转化为基态的气态原子
    b、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激发态原子
    c、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中性分子
    d、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离子

3、在进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时,加入消电离剂可以抑制电离干扰。一般来说,消电离剂的电离电位
    a、比待测元素高
    b、比待测元素低
    c、与待测元素相同
    d、均不对

第五讲 电化学分析法随堂测验

1、电位分析法中,电极电位与待测离子活度关系遵循
    a、郎伯-比尔定律
    b、能斯特方程
    c、罗马金赛博公式
    d、一次函数公式

2、下列哪一项不是参比电极的选择因素
    a、电位的稳定性
    b、电位的重现性
    c、固体电极
    d、电位的可逆性

3、甘汞电极常用是参比电极,它的电极电位取决于
    a、温度
    b、氯离子活度
    c、主体溶液浓度
    d、汞的体积

第六讲 红外光谱法随堂测验

1、红外吸收光谱是由下列哪一种跃迁产生的光谱
    a、电子能级跃迁
    b、分子中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
    c、单一转动能级跃迁
    d、原子核自旋能级跃迁

2、使用最多的中红外光谱波长范围是
    a、0.76~2.5 µm
    b、2.5~25 µm
    c、25~1000 µm
    d、1000~1800 µm

3、下面几种物质,能产生红外吸收峰的是
    a、n2
    b、he
    c、hcl
    d、kbr

第七讲 质谱法随堂测验

1、质谱分析中用来确定物质分子量的是
    a、分子离子峰
    b、碎片离子峰
    c、同位素离子峰
    d、亚稳离子峰

2、某个取代苯的电子轰击质谱图中,分子离子区域出现强度为1 : 2 : 1的三个离子,它们的m/z为234, 236 和238。由此可知这个化合物中含有
    a、2个氯原子
    b、2个溴原子
    c、2个氟原子
    d、2个氧原子

3、溴代甲烷(ch3br)质谱图中,分子离子区域有m/z=94 和m/z=96 两个相对强度基本相等的离子,因为m/z=96 大于m/z=94,所以前者应是分子离子,而后者则是碎片离子。

第八讲 核磁共振波谱法随堂测验

1、
    a、化学位移
    b、峰面积
    c、峰高
    d、耦合常数

2、核磁共振氢谱分析中常用的标准物质是
    a、二氯甲烷
    b、甲醇
    c、四甲基硅烷
    d、甲苯

3、下列哪种原子核没有核磁共振现象,不能用核磁共振波谱研究
    a、自旋量子数 i=1
    b、自旋量子数 i=0
    c、相对原子质量为奇数
    d、相对原子质量为偶数

4、
    a、二
    b、三
    c、四
    d、五

第14章 分光光度法

第一讲 分光光度法概述随堂测验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使用的波长范围是
    a、100~200 nm
    b、200~400 nm
    c、200~780 nm
    d、400~780 nm

2、分光光度法是基于被测物质对( )而建立的方法。
    a、光的发射
    b、光的衍射
    c、光的散射
    d、光的吸收

3、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是因为吸收了白光中的
    a、蓝光
    b、橙色光
    c、红色光
    d、紫色光

第二讲 定量依据和分光光度计随堂测验

1、分光光度分析中,根据吸光度和透过率的关系,当吸光度t=100%时,吸光度a等于
    a、100
    b、0
    c、∞
    d、1

2、分光光度法采用朗伯-比尔定律定量分析时,应用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入射光必须为单色光
    b、溶液浓度不宜过大
    c、待测物质吸收入射光
    d、待测物质必须是溶液

3、在分光光度分析中,解释工作曲线会发生偏离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入射光强度太强
    b、入射光并非单色光
    c、待测物质溶液浓度过高
    d、待测溶液不均匀

4、在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测定范围内,某一有色物的吸收波长、浓度、吸光度三者的关系是:
    a、增加,增加,增加
    b、不变,增加,减小
    c、不变,减小,减小
    d、不变,减少,增加

第三讲 分析条件的选择及分光光度法的应用随堂测验

1、分光光度法分析样品时仪器测量误差不包括
    a、光源的不稳定性
    b、室温的波动
    c、吸收池位置不确定性
    d、读数的不确定性

2、分光光度法选择波长的原则是基于吸收最大且无干扰。

3、以物质的吸光度对入射光的波长作图,得到的图形是标准曲线。

下一篇 >>

相关文章

  • 2022-11-05 00:15
  • 2022-11-04 23:18
  • 2022-11-04 23:14
  • 2022-11-04 22:51
  • 2022-11-04 21:55

备案号: 买球平台网址的版权所有 买球平台网址 copyright © 2012-2022 买球的app软件下载-买球平台网址-正规买球app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网站地图